性取向心理咨询:孩子喜欢跟同性往来,有不少亲密举动,是同性恋吗?
虽然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程度越来越大,但天下的父母大都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。
在青春期,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与同性之间玩耍,交往过密。
这时候,家长结合自己的经验,本能地怀疑孩子的性取向是否出现“问题”,感到担忧焦虑,不知所措。
(相关资料图)
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解读:孩子与同性交往过密,是同性恋吗?
13岁的谢韬和邻居家的男孩子自小在一块玩耍,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是一起上学,情同手足,形影不离。
两个小男孩有如此深情厚谊,爸爸妈妈都挺开心,但近日爸爸无意中发现,两个孩子背着人在一起,在干着“下流”的勾当,如互相玩弄对方的外生殖器等。
看到这个情景,爸爸既着急又心慌,怀疑两个孩子是同性恋。
孩子这样做到底是怎么回事?
如果是同性恋该怎么办?
可以矫正他的性倾向吗?
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解析:
在青春期的时候,男孩同男孩之间,女孩同女孩之间,容易形成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。这样的亲密关系,通常会被别人和当事人自己都认为是“同性恋”。
当下同性恋者越来越常见,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同性伙伴过分亲密,家长们便疑心重重,怀疑孩子是不是同性恋。
要解决这个问题,家长首先要先了解究竟什么是同性恋,才能够给孩子在这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。
01
什么是同性恋?
同性恋是是指个体在心理、情感、性爱、及社交兴趣方面,都指向同性别的人,这种兴趣可能会从行为中表现出来,但也有可能不表现出来。
同性恋者是被同性吸引的,是持续性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,并且这种吸引是持久的,也是唯一的;
同性恋者会在同性性行为和性活动中获得性满足。
02
在青春期喜欢同性,并不一定就是同性恋者
在青春期,随着性生理、性心理的发展,我们对待异性的态度大致要经过以下这四个阶段:异性疏远阶段——向往年长异性阶段——异性亲近阶段——两性恋爱阶段。
在异性疏远阶段,少男少女往往会经历另一种情感体验——同性依恋。
很多人在一段时间内产生对同性的喜爱,只是因为正值青春期的他们渴望友谊,渴望情感的交流,急切地寻找理解自己、可以倾诉的对象,因此很容易将强烈的情感投向同性。
所以青春期孩子与同性交往过密,
一是外界环境的变化,比如说小升初或者初升高造成了心理压力,加上父母对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多半持戒备或禁止态度,使他们一时间无所适从,很多心事不能跟爸爸妈妈说,更不能跟老师说,又被限制了同异性的交往,于是导致他们更多地与同性交往。
二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正处在对异性的排斥阶段,因此亲密对象多是心心相印、以诚相待的同性伙伴,这是一种“同性依恋”。
而另一方面,这段时期的少男少女处于发育阶段,性成熟现象普遍存在,朦朦胧胧的性心理促使他们通过各种盲目的手段体验性感觉,
如拥抱、亲吻、玩弄外生殖器等。
其发泄对象多是他们亲密的小伙伴,所以不应该视为同性恋。
一般来说,25岁之前的个体还处在发育成长的过程,如果发现孩子由类似同性恋的行为,都不应该随便下定论。
否则,如果孩子并非同性恋,却因为“这种行为”受到误解、歧视、偏见甚至恐惧等,不被家人、老师和社会接受,就会不知不觉按照他人的期望而走,变成了彻底的同性恋;
而如果孩子真的是同性恋,他们更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、尊重和善待,而不是否定和歧视。
因此,无论孩子是不是同性恋,都不应该给他们贴上“同性恋”的标签。
03
不要对孩子的同性依恋现象掉以轻心
同性恋有生物学上的原因,而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,绝大多数很快会成长到异性亲近阶段,一般不会发展为同性恋。
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对性的好奇与探索阶段,性取向还不明朗,所以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。
此时若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,孩子也可能发展为:拒绝、厌恶异性,追求同性或独身。这在成年后比较容易发展为同性恋。
所以,虽然同性依恋不是同性恋,但是家长也不能掉以轻心,此时,可促进孩子“自我同一性”的发展。
鼓励孩子加入其他同龄男孩女孩群体中,扩大交友圈,多交朋友,在共同学习、娱乐、交往中,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。
如果与同性玩耍时出现了接吻、拥抱、互相玩弄外生殖器等行为,孩子在家长不应该当面粗暴地羞辱责骂孩子,更不要斥责别的孩子是坏孩子或禁止他们的往来,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
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,分散他们对性的注意力;
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,使他们消除对性的神秘感,必要时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,引导性心理的健康发展。
另外,跟异性恋、双性恋、无性恋等一样,同性恋也是人类正常性取向的一种,只不过它不是社会的主流罢了。
所以,即使发现孩子有同性恋的苗头,家长也没必要因此而乱了阵脚,更不要把同性恋当成“怪物”来看。
▎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标明出处,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,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