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
文天祥祠,祀南宋末年状元、丞相、文学家文天祥。其祠在苏州有多处,除了大众熟知的文山寺外,原位于姑苏区旧学前还有一个规模更大者。旧学前之祠,系明嘉靖二十年(1541)从文丞相弄迁文丞相祠至此。清乾隆八年(1743)知府雅尔哈善于子城遗址鼓楼坊创办平江学舍及六门义学,为童蒙读书之所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),知府李永书合并为平江书院,并将学校迁至文天祥祠址。到了清末,这里曾作长洲县第一初等小学校(东庑)、长洲县初等第二十一小学校(西庑),后来又曾作文山小学等。

《人帖》卷首

《人帖》中的《正气歌》

祠内有不少文物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,如今祠虽无迹可寻,而石刻尚在。

祠内原有明万历二十二年(1594)江盈科题、周天球书《宋丞相信国文公祠诗碑》,今碑毁拓存。又有同治六年(1867)蒯德模撰、钱省三刻《改建平江书院并祀文丞相石像落成后诗记碑》以及陶弘景书、建德二年(573)陶穀题《陶隐君墨宝碑》书条石七方,另有文天祥坐像石雕,现存苏州文庙。

俞樾为《陶隐君墨宝》的题耑

《陶隐君墨宝》

而其中最著名者,当推《人帖》。所谓《人帖》,即入选此丛帖之人,未必以书法艺术出众闻名,却皆是正直忠良之辈。如宋代收二人,即文天祥和创建范义庄、苏州文庙的范仲淹;明代收二十五人,包括宁被诛十族而不愿为朱棣草诏的方孝孺、为抗魏忠贤舍身成仁的周顺昌、“要留清白在人间”的名臣于谦及明末自杀殉国的倪元璐、徐石麒、侯峒曾、马世奇等;清代仅收一人,即以“醇儒第一”而著称的陆龙其。这套独特的法帖,是由清朝四大书家之一的铁保撰集的。其不仅选人独到,且在每人作品的选择上,也颇在意敦化养正之用,故几乎不用吟风弄月之文,如文天祥选其自作的《正气歌》,范仲淹选其录韩愈的《伯夷颂》,周茂兰和姜埰都选了他们关于《血疏》的文字。由于此帖极具正能量,后世多重视,至咸丰八年(1858)又续刻一卷,收缪昌期、文震孟等九人手迹,由汪志伊题签,金芗圃、蒯德模题跋。这套传奇的法帖,在入藏文天祥祠前,曾藏苏州知府周锷家、阁学金芗圃(按:各文献中提及此碑,皆言为金乡甫,然实地读碑,发现为“金芗圃”之讹)家,之后又辗转藏于玄妙观碑廊,直至今日,藏于苏州文庙正路东侧碑廊的北部。而其拓本之一,更远渡重洋,被收藏于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,影响远播,又超出了文天祥祠建筑本身。(倪浩文)

来源:苏州日报

推荐内容